第(2/3)页 大清极度匮乏燃料,哪怕是拇指粗的树枝也逃不掉进入锅膛的命运。 少尉抬眼望去,见山坡少数区域有些稀疏的矮草植被,甭说藏人,藏条狗都费劲~ …… “开炮。” 谷底的清军营寨,木制营垒腾起烟雾。 第一发炮弹,半数胆寒。 第三发炮弹,集体崩溃。 南方绿营兵能打的已经不多,大部分都是凑数的。 先锋步兵轻松拔除了拦路虎,继续前进百丈,遇上了真正的麻烦! 碉楼~ 两侧山体之上的碉楼火力,稀疏但致命威胁。 火枪的大规模应用,让精锐士兵和农夫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太多。 …… 少尉是老兵,战场经历丰富。 火炮仰角不够,没法轰击碉楼。 他令辎重营为士兵们每人提供一束硫磺稻草,然后爬着山坡仰攻,拔除碉楼。 鄂版“小金川”? 碉楼视野开阔,居高临下,枪枪见血! 第2军团士兵凶悍,敢顶着枪子往上冲。 冲在最前面的人中弹倒下,后面的人抓住守军装填的间隙,快速冲过危险地带。 想透过枪眼射杀碉楼内的敌人太难,吴军的火枪打的再热闹,只不过是压制射击罢了。 最终, 还得靠冲到碉楼底下,集中个人携带的引火物架在门口烧、用烟熏~ 弄死里面的守军。 …… 半个时辰后, 2座碉楼黑烟滚滚,终于告破。 郑河安通过千里镜,看着遍地的尸体,恼火不已。 见一军官过来,他连忙问道: “伤亡如何?” “战死115人,重伤94人,还有轻伤66人。” “什么?” 郑河安当场就炸毛了。 照这样打下去,到武昌,弟兄们还能活几个? “暂缓进攻,飞马请示陆军大臣。” “是。” 如今,郑河安不是只会刺刀冲锋的悍卒了。 他也学会了算账。 就像参谋本部的那帮绍兴人喜欢说的话: 打仗也是做生意~ 划算, 可以赌一把。 不划算,就先等等。 …… 能用银子解决的敌人,就别用人命填。 (第1派遣军不在此列) 陆军部鼓励用火炮解决问题,尽量将敌人杀死在百丈之外,多费点火药。 如今, 有稳定的海外硝石输入,弹药相对充裕许多。 等拿下四川、贵州两个产硝大省,吴军就可以实现火药自由了。 …… 而躲在后面1座碉楼内的赵庄文,看到了黑烟。 心中默念: “弟兄们,莫要怪罪。穷人想出头,就得赌命,拿命换一个概率微小的机会。” “好打的仗,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。九死一生、十死无生的仗才会让我们上。” 趁着吴军暂停进攻的间隙。 新军也忙着在碉楼周围挖掘工事,尽量不让人冲到碉楼底下。 …… 九江城。 正在城外巡视汛情的陆军大臣林淮生,接到了郑河安的战报。 立马下令: “调10门臼炮增强第2军团。” “征募一支民间运输船队负责运输。” 九江——湖口段,有数百艘空船滞留。 他们已经完成了原本的运输任务,拿到了运费,迟迟不返航是想着再运点货回去。 一来,挣钱! 二来,空船在长江行驶很危险,满载能扛风浪。 …… 军队有召, 民间船老大们很积极。 当即, 就凑出了一支船队,载上臼炮、炮弹、炮手出发了。 上溯一段水路后, 即可在长江南岸一个叫作“六墩”的小地方驶入兴国州,沿着河流湖泊弯弯曲曲最终抵达三溪镇。 这段河流,走不了军队的大船。 …… 林淮生能够如此迅速做出正确判断,是因为平时的军事积淀。 他看过兵器署的敌情总结,其中就有仔细描述清军是如何攻破金川部落上千座碉楼的。 轻型火炮基本无效, 重型火炮才能挨个撬开乌龟壳。 金川道路恶劣,重炮没法运上去,清廷就组织工匠和铜铁料就地铸炮。 每打一处碉楼集群,就在高山之上铸一次炮。 兵器署的军官们认为,这是看似愚笨却最有效果的战术,充分考虑了双方的优势劣势~ 用庞大的国力压垮小小金川。 而现场铸造的火炮,又分3类。 一类是加强版劈山炮。 一类是将军炮,1000斤至3000斤不等。 最后一类是冲天炮(臼炮)。 …… 金川之战的情报很详实,吴军内部曾参与此战的军官就有好几个,可确定情报无误。 既然无误, 就可以直接照搬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