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将全城付之一炬,官绅绿营兵全部迁入江宁。 百姓就算了,各寻生路。 在戡乱大局面前,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。 …… 次日,李郁赶到。 进攻江宁府是大事,他不放心。 当即下令: “凡句容无家可归之百姓可往东走,替我军修筑工事管吃管住,发放工钱。” “有一技之长的匠人,可自愿编入后勤序列,让杜仁安置。” “青壮愿意当兵的,编入新兵营整训,先从民兵做起。” 很遗憾,愿意接受好意的只有几千人,这大约是城中百姓的十分之一。 而这其中愿意当兵的,仅有13人。 这让李郁大为震惊,不过随即又释然了。 宽慰林淮生道: “不必愤怒,大约是怕被我们驱赶作为消耗箭矢的炮灰。” “主公,属下愤怒的是为何没人愿意加入李家军当兵?饷银全额发,伙食三顿饱。” 李郁笑笑,不愿过多解释。 这个问题很复杂,江南人不当兵,是个社科历史问题。 至于兵源问题他另有考虑。 只是说道: “我带来了10船粮,让伱部辎重营去运河边接收一下。接下来要啃硬骨头了。” “我们把重炮运抵江宁城下轰。” “不是这么简单,算上我带来的民兵,辎重,匠役全部加起来,我军也就8000多人。江宁城有多少兵?至少2万。江宁城有多大?光绕一圈就超过60里。城墙有多厚?四辆马车能并行。” 林淮生愕然,不知说什么好。 “淮生,我们攻打江宁府就好似是那蛇吞象。稍有不慎,就会撑破肚皮,死的四分五裂。” …… 林淮生脸色凝重,半天才点点头说道: “主公,我听你的。” “不妨告诉你,刘千他就在江宁城中,伺机而动。” “什么?” “对。” 俩人默然不语,这是摆在李家军面前的又一道坎儿。看似形势烈火烹油,实际上脚底下踩得都是火药桶。 若是围攻江宁府失败,搞不好就会一溃千里。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干脆卷起包袱,收拾残兵登船出海,去南洋二次发育,过十年再卷土重来。 退路是永远存在的。 但是不能讲出来,否则会动摇军心。 “主公,刘署长潜入江宁城准备做什么?” “无恶不作,策应我军攻城。” 李郁说的一本正经,却是把林淮生听笑了。 临行前,刘千郑重的询问过权限。李郁的答复就四个字:“便宜行事”。 相比白莲教的内应喜欢采取武力抢城门。 刘千带进去的一二百号人,则是以“细作”角色为主,减少无谓战损。 走出大帐, 见辎重队拉着空车出营,去运河边拉军粮。 李侍尧火烧句容县城,就是变相的坚壁清野,制造麻烦。 天空逐渐变高,放晴。 梅雨季正式结束,正是厮杀的好季节! …… 一阵马蹄声, 原来是兀思买侦查回来,麻利的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。 “拜见主公。” “起来吧。江宁城什么情况?” “城门紧闭,斥候四出,和属下打了一仗。” 李郁这才注意到,兀思买的战马都染上了血迹。 他走到马鞍旁,打量着他的武器。 一张骑弓(比步弓略短,更软),一支短矛,一壶箭,还有一柄截短的燧发枪。 于是问道: “你不是骑射的忠实拥护者吗?怎么也用上火枪了。” “嘿嘿,我又不傻。” 他的这杆燧发枪,枪托穿孔,用绳子扣在马鞍的铁环上,这是一种防遗失的措施。 “取下来,给我瞧瞧。” “主公请看。” 李郁接过,倒过来看枪管。 “塞了个软木塞?有弹?” “对,马上颠簸怕铅弹掉出去,拿软木塞堵住了。” “霰弹还是独头弹?” “一颗独头弹,加四颗小霰弹,拿纸包了。” “不错,有创意。你的骑兵营?” “人手一杆。”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