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中明闹倭寇时,戚继光才发现倭刀对轻甲和无甲特别好用,才有吃透了倭刀的特点后用大明的技艺打造的单刀,又称长刀,也就是清末民初一直到后世互联网上一度流行的苗刀。 大明一直有“你的好东西,我研究下,我学会了,现在我也有了”的传统。 西洋人的火器好,我买下来,我研究,我本土化量产,我大明有了鸟铳。 弗朗机人的后装滑膛小口径速射炮好,我买下来,我研究,我本土化量产,我大明有了弗朗机炮。 尼德兰人的大口径前膛加农炮很好,我买下来,我研究,我本土化量产,我大明有了红夷大炮。 你倭人的倭刀的确不错,我缴获,我研究,我本土化量产,我大明有了单刀(苗刀)。 到了这个时代的大明,又多了:你的软帆船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,我买下来,我研究,我本土化量产,我大明有了堪比盖伦船的郑和级。 刘一峰学着印象中武士刀的握刀式,连劈3刀。 李鸿基走了过来笑着说道:“大头领,大开大合的劈砍适合你,不过你最好是确定能砍死敌人再用,不再你力竭的时候对方能轻易的偷袭你。” 刘一峰点了点头,这把单刀重量推测接近4斤,算上长度导致的重心前移,其实刘一峰的双手都承担着接近10斤的拉扯力。如果是持久战的话,的确不适合一直大开大合的劈砍,绝对会力竭的。 李鸿基接过了刘一峰手中的单刀,说道:“单刀用法有三,基础的劈砍,灵活的偷刀和半刀半枪。” 劈砍就不用演示了,更多的是考验新手容易忽略的脚法和身体素质。 而灵活的偷刀后世的苗刀爱好者也并不陌生,精妙的前踏配合快速的出刀,以刁钻的角度用刀尖撩刺敌人的手或者腿,多用于精通单挑的高手,属于单刀进阶用法了。 而半刀半枪这是军旅高手爱用的技巧了。大多数单刀刀柄继续网上30厘米那段是不开刃的,高手会半途改招,另一只手突然前移握住那段没开刃的部位,把枪术中的刺用在单刀上。 这种半途改招如果对面对战经验不丰富,一直在防劈砍和撩刀的话,很容易吃亏的。 刘一峰看着李鸿基先是演示了一段军中挥砍方式,方向发力的技巧的确和冯硕教自己的江湖草莽方式不一样,少了份飘逸,多了分凶戾。 然后李鸿基中途变招,配合精妙的步法,连续几个挑,撩,哪怕他面对的是空气,刘一峰也能想象如果真的有敌人的话,他现在手上肯定已经受伤了。 接着又是一段挥砍,但就在人以为第二刀也是挥砍时,李鸿基再次中途变招,左手猛的向前抓住了刀柄前为开刃那一段,双手之间相距半米,狠狠的刺了出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