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八十九章:乾熙十八年,恒寒气候不远了-《重生朱棣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右都御史陈镒走出班序,躬身行礼道。

    薛禄、陈懋等勋将立即对陈镒怒目而视。

    朱高煦却微微一笑,抚须道:“陈卿,扶南虽地处云南之南,对朝廷来说,确是边陲。但那里的水稻一年三熟,澜沧江等流域更是有着广阔的平原可供开垦。若能对扶南加以开发,数十年后便可‘扶南熟,大明足’!”

    “陛下,大明坐拥两淮、湖广、两辽等广大平原,无论是甘薯还是马铃薯,皆可在灾荒之年,解决民间之饥荒。而开发扶南,耗时耗力不说,还需武力镇防蛮夷作乱,若所托非人,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”

    陈镒恭声劝道。

    朱高煦高声道:“朕决意郡县扶南,陈卿无需多言。”

    接着,他大手一挥,示意陈镒退下。

    群臣能感觉到朱高煦兼并扶南的执念,就像永乐年间朱棣要把草原上的瓦剌与鞑靼打残的执念一样。

    事实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为了吞并扶南,朱高煦早就进行了布局与谋划。

    从乾熙十二年四月,他调张辅入云贵都督府担任军参总督开始,算是对兼并扶南半岛的一个关键性布局。

    张辅不负所望,率领大明官兵艰苦奋战,迫使思任法在乾熙十三年的四月派出使者向大明赔款求和。

    于是,大明第一次征讨麓川之战以麓川一方求和告终,大明取得胜利。

    而那时的胜利对朱高煦来说,只是大明兼并扶南半岛的第一步。

    他那时不杀思任法,是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扶南半岛还没有大乱起来。

    等到原安南地方豪族黎利在交州府起兵叛乱,老挝宣慰司也跟着乱起来之后,朱高煦自然要趁机把思任法往南赶,让战乱席卷整个扶南半岛,这才符合他的利益。

    在乾熙十四年十月底,朱高煦以大都督府左都督张辅挂平蛮将军印,云贵一军戎政提督赵安、云贵二军戎政提督蒋贵、云贵三军戎政提督任礼为左、中、右参将,王骥、陈怀、高士文为参谋,领兵十万,进讨思任发。

    同年十二月,思任法大败之后,不得不携带妻子从小道渡江经景迈逃往暹罗,随其渡江溺亡者不下万人。

    至此,大明第二次征讨麓川之战,以麓川思任法、东吁吞秃鲁政权覆灭为结束。

    随后,朱高煦设置了孟甸、孟挝两个承宣布政使司。

    接着,乾熙君臣用了两年多的时间,在扶南半岛北部建立起了三司行政体系,完成了对原麓川、孟养、木邦、缅甸、老挝等宣慰司的郡县化,正式在那里站住脚,实现了有效统治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朱高煦利用锦衣卫密探无孔不入的间谍之能,顺利把思任法、黎利等人掀起的战乱引入了暹罗、真腊、占城三个国家之中。

    更是借黎利的手,完成了对扶南半岛南部三个小国的祸害。

    就这样,乾熙十六年十二月初,兼并三国的黎利僭称大越皇帝,建立黎氏越国王朝。

    从乾熙十二年到乾熙十六年,四年的时间,扶南半岛上因为思任法、黎利等人掀起的战乱而死亡的土著人数超过了一半。

    那时朱高煦见兼并扶南半岛的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在乾熙十七年二月初颁布讨伐黎利的诏书。

    在大明正式举兵讨伐黎氏越国后,黎氏越国内部爆发了很多叛乱。

    同时,孟甸与孟挝境内的东吁、木邦、景迈等土酋豪强也趁机掀起叛乱。

    经过乾熙群臣的努力,两孟境内的叛乱在乾熙十七年九月彻底剿灭,至于黎氏越国则在十一月被消灭。

    这次战争结束后,朱高煦派锦衣卫密探粗略统计发现,这时除了交州布政使司辖区外,包括两孟在内,扶南半岛土著人数仅剩四成上下,也就是两百六十万左右。

    而且,剩下这两百六十万土著之中的半数,都躲进深山老林避难去了,其余半数之中的大多数人皆是心向大明者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在乾熙十八年年初的时候,两孟、两暹合计面积超过十个淮西省的土地上,仅仅分布着两百六十万的土著,且大部分土著心向大明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正是郡县扶南的绝佳时机,朱高煦不可能会放过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执着于兼并扶南,是因为再过十余年,大明就会进入“恒寒”的气候!

    《明史·五行志》中明确记载:“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,山东、河南、浙江、直隶、淮、徐大雪数尺,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,人畜冻死万计。五年正月,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,苏、常冻饿死者无算。”

    由此可见当时气候严酷到何种程度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