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七章:大胆的猜想-《重生朱棣之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因此,过去的草原上,各个部落不得不经常迁徙,即所谓的逐水草而居。

    否则一场暴雪或一次干旱,就能令大部分牧民的牲畜死亡,甚至夺走牧民们的生命。

    游牧部落要发展壮大,需要相对广阔,可以自由放牧的草场,这样才能让牲畜得到繁衍。

    牲畜群壮大了,牧民们便可以获得稳定的奶制品与肉类,如此部落的人口繁衍就有了保障。

    但是,牧民们若想提高生活质量,比如食盐及调味品、茶叶等饮品,就得需要商业贸易。

    假如没有商业贸易,那就只好去抢别人的了。

    说白了,草原上的水草丰美之地有限,唯有强者方可居之,弱者只能当强者的奴仆或附属。

    这便是草原上一直存在争斗的根本原因!

    大明朝廷若想治理好草原,首要之事,就是不能让各部落乱起来,禁止相互兼并或侵略。

    朱高煦回京之前,特地留下五个营驻守漠北、漠西,便是出于震慑草原各部的目的。

    五个营有四余万人,每天人吃马嚼就是一笔十分庞大的开销。

    目前,黑水城与大同两地合计超过六万名的后勤辅兵,仍旧每隔十日运出一批军需北上。

    夏原吉是户部尚书,管理着大明财政。

    他知道大明现在国库充盈,可他心中也清楚,朱高煦不可能就这样一直养着这五个营的官兵。

    最迟明年开春,只要天气转暖,朱高煦肯定会立即把那些决定北上的原卫所兵及其家眷迁去草原。

    而在此之前,他们这些文官必须得想出一个能让北上的卫所兵及其家眷,还有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当地牧民都能吃饱饭的办法。

    否则迁去草原的原卫所兵及其家眷,很可能会在到了目的地之后,发现难以适应当地环境而后悔不已,进而生出乱子,甚至勾结当地部落起兵造反!

    “依下官之见,若要保证迁去草原的卫所兵与其家眷,以及当地牧民都能吃饱饭,并非没有办法。”

    户部左侍郎金幼孜沉思良久之后,非常认真的说道。

    户部、吏部两位尚书当面,他只好自称“下官”以示尊重。

    蹇义、夏原吉等人纷纷侧目,向金幼孜看了过去。

    “兴贸易,运粮过去!”

    虽然金幼孜年轻时很喜欢这种被人瞩目的感觉,可他现在已经是五十八岁的老者了,所以他没有选择吊众人胃口,而是干脆利索的接着又补了一句。

    众人闻言,反应不一。

    夏原吉皱眉不语。
    第(2/3)页